由2003年起,中大新聞傳播學院仿傚美國「普立茲新聞獎」,嘉許本地傑出新聞工作者。
而2009年第四屆得獎名單如下:
http://alumni.com.cuhk.edu.hk/4thcuja_p.htm
官方的香港電台憑著探討維權律師的《鏗鏘集》及兩段涉及討論「六四事件」
的中文新聞報導成為今屆中大新聞獎的大羸家。以下是香港電台於12月7日相關報導:
http://www.rthk.org.hk/rthk/news/expres ... 632139.htm
香港電台不賣賬給任何政權,完全不理會所謂「愛國愛港」人士的譴責,
深刻批判「一黨專政」下的中國社會,履行公共廣播職責,完全沒有浪費納稅人一分一毫,
成為香港市民心目中公信力第一的電子傳媒,廣受海外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尊重和讚賞。
而有線電視以接近壟斷性的姿態奪取中大新聞獎內新聞報導組(電視)的全數獎項。
在第三屆(2007年)的專題組及新聞報導組中,有線電視亦奪去大部分獎項。
現時包括文字及電子傳媒,不論政見為何,有線電視的中國新聞報導在行內
享有崇高的影響力。與香港電台一樣,公共事務節目《神州穿梭》經常代表電視台奪取不同的新聞獎項,
製作絕不「事事旦旦」,成績有目共睹。
於2007年成立的NOW新聞台於今屆新聞獎初試啼聲,在專題組優異獎憑中國新聞獲獎。
再加上之前的《不倒四川》獲得歐洲人權新聞獎項,NOW的中國新聞正逐步進逼對手。
由於兩間收費電視台能夠客觀和深刻報導中國的負面新聞,履行傳媒監督的職責,
有線電視,他的主要競爭對手now,和香港電台一樣,已經成為中央政府被重點針對的香港傳媒。
有線電視和NOW堪稱商業電視台的典範,新聞質素令人驚喜,值得繼續付費欣賞。
兩間免費電視台實在望塵莫及。
剛剛相反,未知是否受到今年六四二十週年維園的事件影響,一間「所謂大台」的電視台甚麼獎都沒有。
2008至2009年發生的大事如此多,但竟然無功而回,究竟這些記者在幹甚麼?
事實上,有線電視新聞台在一本由中大新聞及傳播學院於2008年出版,講述汶川地震的
紀錄冊中曾經暗地裡批評這間被香港市民譏笑的電視台,在汶川地震期間浪費時間等候國家主席胡錦濤,
卻沒有務實深入災區視察災民苦況,不適當運用緊拙的採訪資源。
客觀些說,本人認為這間電視台的新聞質素其實並不輸蝕於收費電視台,
在中大新聞獎成立至今,曾經透過《新聞透視》一輯講述水源污染的中國紀錄片,
於第二屆新聞獎中取得獎項,成績的確獲廣泛認同。
在第三屆新聞獎中更憑著一輯討論深水埗「風扇醫生」的《星期二檔案》奪得專題組的優異獎。
如今這間有四十多年歷史的「所謂大台」,難道沒有思考過觀眾想知道甚麼新聞?
到此時,有些板友可能會準備批評本人:
「所謂大台」是免費電視台,而有線、NOW為收費電視台、香港電台則為政府部門,
大家的經營性質完全不同,為何你硬要作不公平比較?
因為這間「大台」每年都有豐厚盈利,可與收費電視台匹敵,但這個「大台」卻沒有以身作則,
在電子傳媒內身為領導者,作良好榜樣或示範。而勢力較弱的有線及NOW卻比「大台」更能切合觀眾需要,
試問如此情況下,這種比較並不一定存在不公平的情況。
一面倒的報導所謂「國家富強」、「繁榮盛世」、向當權者獻媚是觀眾需要知道的東西嗎?
這些新聞根本就是倒退!難怪香港電台在《鏗鏘集》內當面批評這間電視台政治歸邊。
至於被批評為「中央十台」的亞視,多年來似乎從未獲取任何獎項。
由此可見,亞視新聞被香港市民鄙視和唾棄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在11月23日起更停播《新聞830》,亞視自我毀滅成為「資訊台」的夢想。
至於中國新聞的質素實在見仁見智。
現在張永霖辭職,查氏和「旺旺」只顧內鬥,試問如何還有出色的製作?
這間電視台已經窮途末路。
社會人士已經強烈不滿,在三場公聽會中不斷要求政府盡快收回亞視的牌照,
特區政府理應順從民意,停止亞視這間如此不濟的電視台繼續浪費納稅人的公共資源。
即使特區政府受到北京的政治壓力,不收回亞視的牌照,
亦應該發出第三個牌照給有意經營的機構(例如有線電視)。
讓觀眾在某「霸主」以外有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