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灣天下》前言]
在筆者在95年搬屋到耀東邨以前,小時候的光景都是在柴灣區過,即使在搬屋之後,因為工作關係及習慣,亦常常在柴灣區出現,現在的柴灣,對我以言,就像在遙遠的附近,感覺既親,且總隔著一點一點的距離,有時,我是局內人,有時又在局外。柴灣,對我是一個滿載回憶的地方。第一次拿著"傻瓜機"到街上拍巴士相,就是在柴灣東巴士總站;小學的一、二年級,每天媽媽帶我上學,總會帶我到漁灣邨的茶餐廳進早餐;小時候在臨屋區的日子,有著無數有趣的玩意......一切一切美好的回憶,都會在腦海中,成為生活的印記,烙在心。
雖然,搬出柴灣已經有13年之久,但願可在兒時記憶變得支離破碎之前,就自己兒時的生活,和年間的交通發展,又像上一次寫《東半山~耀東路線的故事》,相互作一個記錄,為自己生活留一個印記,與各位分享。
在記錄過去的同時,就是要為未來給一個提示。世事,從不是一條直線的發展,而是在各因素互維下所推住的。希望在做一個私記錄之時,可以給未來一些資產,一些未必帶來啟示,但至少是一個值得記下來的資產。
柴灣在港島公共交通發展上,也起著當中不少的關鍵角色,即使在千禧年代的今天,柴灣對港島公交服務仍有很重要的角色。
在50年代中期柴灣區發展前,只是一個深的港灣,岸上有數條村落。其中現時最為人所記的是羅屋村,現時在柴灣地鐵站沿吉勝街會找到羅屋民俗館,記錄了柴灣發展以前,柴灣一帶村民的生活。而柴灣的發展,正是從現時羅屋民俗館旁,現時環翠邨的現址說起。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