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03年起,中大新聞傳播學院仿傚美國「普立茲新聞獎」,嘉許本地傑出新聞工作者。
而2011年第五屆得獎名單如下:
第五屆中大新聞獎得獎名單
環顧得獎名單,這些文字及電子傳媒向以風骨見稱,絕大部分均有向北京說不的紀錄,
並經常被中共針對,甚至被禁止進入國內採訪。
觀眾最關心的「電視及電台」獎項仍然由有線、NOW及香港電台三個電子傳媒瓜分全部獎項。
當中與中共關係一直欠佳,由「小小超」李澤楷掌控的《信報》及NOW寬頻電視合共取得三個獎項,
首次擊敗「死敵」有線,與香港電台平分春色。
這個得獎名單中最令人深刻的,是NOW新聞台的黃嘉瑜,她是繼有線電視「秘密武器」林建誠之後,
另一個因為採訪過程中「碰釘」或挑戰當權者底線而「受害」的出色記者。
從近兩屆新聞獎所見,記者「被老屈」及「被打」似乎都能令參賽作品增加不少「同情分」,甚至獲獎。
我們實在非常需要他們,只有這些傳媒才能夠恰當捍衛香港人利益,
令香港人能夠驕傲地向外國人說香港有新聞自由。
至於兩間免費電視台,今屆新聞獎首次沒有授予任何獎項。
回頭再望兩年前,本板貼出一篇有關2009年中大新聞獎的評論:
2009年中大新聞獎,無線及亞視新聞似乎不被認同。
再看看現在的情況,首先,一間中資色彩濃厚的機構,為了要與收費電視台競爭,
搶獨家爭出位,無視黨內鬥爭,大膽越過官方新華社報導領導人「逝世」消息,
實在令人貽笑大方。
電視台竟然連「老虎屁股摸不得」的三歲兒童也明白的道理也不憧,
犯下低層次的「政治錯誤」,敢問這間電視台為甚麼仍厚顏稱自己是「香港良心」,
似乎稱為「香港窩心」會較為合適。
至於兩年前被指責為「事事旦旦」的傳媒,就繼續我行我素。
今年更被一名自嘲為「車衣女工」的離職記者大踢爆,
他在接受《蘋果日報》訪問時憶述自己在2010年秋天製作一個關於廣州人捍衛粵語的
公共事務節目時,被管理層以普通話是「大勢所趨」為理由勸停製作。
這間所謂大台多年來接受多個政府部門委託,製作不少宣傳性(例如上年電視台協助問責局長
表達支持興建高鐵立場,卻沒有製作專題節目讓市民公平表達意見)和大型綜合節目
(諸如與多區民政事務處舉辦宣揚地區特色的晚會,邀請電視台旗下藝人表演)。
不少市民質疑這間電視台與特區政府關係過於密切,會影響電視台編輯方向,
令公信力降低,結果有目共睹。
由此可見,免費電視台在只以廣告為主要收入來源下,編採政策會受當權者和
大財團影響,絕對不會有高質素報導,而記者只會按照黨的指示撰寫新聞,
此工作文化活脫脫地閹割記者的獨立思考及批評能力。
除了小部分激進的社運人士無理指罵無辜的前線記者之外,
一般市民大眾對於兩間免費電視台新聞節目自我審查,知情權被剝奪實在軟弱無力。
現在,建制派議員在立法會更聯手否決捍衛新聞自由的動議,特區政府更積極建立官媒制度,
企圖取代獨立傳媒,香港邁向成為「中國的一個城市」之路不遠,我懇請瀏覽過這篇貼文的巴迷及
網民正視香港長遠發展的利益,捍衛新聞自由。
除了公信力第一的香港電台外,現在兩間主要收費電視台已經各自設置獨立的新聞網站,
觀眾可於網上免費瀏覽原本只能收費才能看到的新聞及公共事務節目,
希望喜歡收看無自我審查的觀眾能珍惜這些僅餘的「新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