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report.on.cc/p/b5/web/Detail.jsp?bid=31232
其實據我的幾位好友所述,該組織近年來借用編號120號仿照「戰後型」款式的電車舉辦多次導賞團,甚至在該組織出版的書籍中指出編號120號電車是由1949年保留至今。
![圖檔](http://s2.fotogallery.hk/album-720/18885/04.jpg)
但是,根據英國作者 Mike Davis 所著作的《Hong Kong Trams - Hong Kong Tramways 100 Years》一書中提及,香港電車公司方面於1987年至1991年期間把161輛一般載客電車進行更換車身工程(即如《香港電車手冊》所指的翻新工程),即把原有的「戰後型」款式的電車車身拆卸,然後重新製造車架及車身,而底盤、控制組件等則沿用原有的。
至於首輛「戰後型」款式的編號120號電車,根據書中提及其實早於1991年因為結構問題而不獲保留,而需要重新製造其車身,因此與「電車友」所指的完全不同:
![圖檔](http://s2.fotogallery.hk/album-720/18885/01.jpg)
![圖檔](http://s2.fotogallery.hk/album-720/18885/02.jpg)
而於運輸署的年報亦有同樣的提及:
http://www.td.gov.hk/mini_site/atd/2011/tc/s5_p12.htm
所有電車均經香港電車有限公司裝配,只有第 28 號電車 (c 款 ) 及第 128 號電車 (d 款 ) 例外。這兩輛電車由 Taikoo Dockyard & Engineering Ltd. 製造,在 1954 年至 1955 年間出廠,隨後在 1986 年至 1987 年間,由香港電車有限公司改裝為出租及觀光電車。 (a) 款電車包括第 1 至 27 號、第 29 號至第 43 號、第 45 號至第 119 號、第 121 號至第 127 號、第 129 號至第 143 號、第 145 號至 163 號、第 165 號及 166 號電車,全部在 1987 年至 1991 年間製造。底架由 W.J. Brown Engineering Ltd. 供應,車身由 Full Arts Metal Works Ltd. 及 Leeway Engineering and Trading Co. Ltd. 供應(前者 109 輛、後者 51 輛)。第 120 號電車 (b 款)參照 1949 年以後的電車款式設計,在 1991 年新製,車身由 Leeway 提供。這輛有傳統特色的電車,現正用於普通載客服務。路軌維修專用車於 1998 年由香港電車有限公司製造。
不過「電車友」方面卻在扭曲這個歷史事實,利用這輛編號120號電車舉辦多次導賞團,使到外界人士被誤導編號120號電車是由1949年保留至今,正如在香港海洋公園展出的201號電車是於去年因應香港海洋公園發展「香港老大街」而被獲邀請製造一輛依照1950至1960年代的電車款式重新製造而成的「假古董」,而並非像於香港歷史博物館那輛編號50號的電車是由1950年代保留至今。
但是,「電車友」方面為了不想知道真相的人公開這段事實,便利用維基百科、香港網絡大典、香港鐵路大典等控制有關香港電車的相關條目,並在維基百科阻撓把謝先生的著作《叮叮傳奇》、以及把1986年至1991年間的電車翻新及更換車身計劃的詳情加進維基百科的相關條目內,甚至把《叮叮傳奇》的作者謝先生及其好友列為黑名單,這樣與獨裁組織毫無分別。
可惜的是,香港電車公司方面卻一直在長期支持「電車友」組織,其中一位好友雖然曾經向電車公司方面投訴為何支持「電車友」組織,但是一直沒有收到其回覆;另一方面,「電車友」就不斷接受傳媒訪問,去宣揚這些扭曲事實的香港電車歷史。
雖然在網上已經開始有對「電車友」方面的言行感到不滿的聲音,但是仍然不太明顯,再加上香港電車公司方面一直縱容「電車友」不斷發佈這些扭曲事實的香港電車歷史,恐怕知道真相的人只會愈來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