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下個月起引退巴迷界一段時間前的一番小感。
「器材先決」與「技術先決」在攝影界中,大概是最常見的兩種模式。「器材先決」強調加強應該攝影器材的性能、質素,不使用感光元件小的消費型數碼相機,而使用高感光度表現良好的單鏡反光相機(又分為APS-C及全片幅等類型),再也不就是使用中、巨片幅的數位機背。鏡頭方面,Canon的就應該買L鏡,不喜歡就買Carl-Zeiss的定焦鏡,50mm焦距的不是f/1.2或以上的就不買。
「技術先決」則彌補了器材的不足,或想進一步提高攝影作品的質素。訓練各種攝影技術,如pan鏡、長快門等基本技巧,或HDR等各式後製功夫。許多攝影師使用一般的單鏡反光機,已能攝得一番好相,就是因為「技術先決」的因素。
然而,在我觀察了巴迷界的攝影一段時間後,發現與一般攝影愛好者出現了很大出入。以往在HKBF的相片還有一定質素,就是「小峰峰」等資深巴迷的器材與技術爭雄所致。然而,近期HKBF多了不少成像、色澤、構圖均為平庸的相片,但個別發表此類相片的人卻接二連三地收到大量「機械式」的「讚好」,令我深嘆,巴迷攝影不再是單靠「器材」與「技術」嗎?
我與香港巴迷的關係並非良好,但我也見識不少活躍的巴迷。在我購入Canon EOS 7D初期,我曾經是少數使用(相對)高階攝影器材的人士。而那些巴迷,卻是使用Canon 三位數字、Nikon 四位數字的入門級單鏡反光相機,再誇張一點,就是Sony的Cybershot消費型數碼相機,價錢也不過是四位數字港幣。
而他們的技術也未見能補償器材的不足,我所見到的色澤、雜訊控制等影響「專業質素」的因素,均與專業的攝影作品有一段遙遠的距離。部分相片更會被人第一眼誤以為是手機相。然而,這些攝影作品卻仍然受到各方的讚好。若在Facebook等社交網站發表,獲「like」的程度會更為誇張。這些作品所用器材一般,技術也一般,但為何在巴迷的眼中仍然是佳作,要予以讚好?(相反,若在專業攝影角度看,則可能會被評為「爛相」)
在數學的角度下,若 A = kxy(k 是 constant),A應該只會受到x及y兩個變數影響,並不會受z影響(各位初中數學應該有讀過variation)。若A是相片質素「值」,x是器材「值」,y是技術「值」,器材值變成兩倍,技術值變成兩倍,質素值就應該變成四倍。但現時有一些情況,某人相片的器材值相對只有30%,技術值只有50%,但在巴士迷眼中的質素並非15%,而是15倍!這即是代表有著第三個變量在影響著質素值。
難道巴迷判定相片的質素,已不再只是「器材」、「技術」,而還要取決於第三個因素,例如攝影者的「個人地位與權力」?這是一個未解的問題。但若是真實,這個問題就與國民教育的爭議內容沒有分別:「中國大黨做的事一定是好事」。人人仿佛被洗腦:「(某巴士迷)的相片一定會是好相,沒有錯的!」,在討論區或社交網站睇相時:「(某巴士迷)的相,一定要讚好!」
這個問題不單在討論區及社交網站出現,連共筆型網站也出現(為免罵戰及被指搞針對,恕不詳述)。有個別巴迷甚至由單鏡反光相機換為消費型長焦數碼相機,可能是認為「器材」已不重要了。
「個人地位及權力先決」這個準現象,若傳至一般(非交通迷)攝影界,後果可以非常嚴重。這時,人們不再須要訓練攝影技術、花錢購買高昂的相機,而只須建立私人關係,以權力令他人認為自己的相片一定是「好相」,就能簡易地「獲」得他人的讚好。這時,高階相機的銷量勢必大減,相機器材廠商的營業額大降,甚至清盤收場,值得嗎?攝影課程也因為參與者減少而停開,值得嗎?
「個人地位及權力先決」,此風不可長!
請各位維護「器材先決」及「技術先決」兩個攝影傳統,請拯救高階攝影器材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