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話說我自從升讀香港大學以來都未在HKBF上告訴大家我讀大學的情況,受到輕鐵兄的啟發,我現模仿他出一編文,細說我的大學生活。
我去年高考總算獲得滿意的成績(1A2B),之前一直考慮讀港大BBA(IS)還是中大CS,最後放了港大BBA(IS)到A1,當然如願以償入到啦。
2012至2013年港大第一學期於9月17日開學,我就很幸運,第一年不用讀common core,加上CAES抽不中,於是星期三就不用上課,連導修課都沒有,一個星期只需回去四日。
學業
我頭三年要讀180個學分(港大2個學分約等於其它院校的1個學分)來取得第一學位,然後可以選擇加讀第四年66個學分(包括6個工場訓練學分及12分FYP),取得第二學位。今個學期要讀6科33分,全為必修科。
BUSI1002 Introduction to accounting (6):會計的入門課程,不過使用美國的教材,周二及五中午有課,另外有導修
BUSI1003 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6):商業資訊應用的入門課程,周一及四下午有課,另外有導修
BUSI1004 Marketing (6):市場學,要做個案分析再加產品開發project,很chur,周一及四下午有課
BUSI1007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6):管理學,周一及四上午有課
CAES1906 English for academic communication for business students (3):應用英語,要寫論文,周二上午有課,小班教學,點名
CSIS1117 Computer programming I (6):電腦編程入門,學C++,周二及五下午有課,但我全走,只去導修,等考試屈機拿A+
本來我10:30前無堂,但周四上午09:00至10:30有導修課,要提早回去。有某些課因為課堂參與佔相當重的比例(25%),故同學都會回去,但有一些課因為根本不知講師想表達什麼,令到大家都無心上課,最後當然走堂。功課方面,只有BUSI1002及CSIS1117有常規assignment,其它都是主要做project定生死,故甚少出現上堂做功課的情況。
其中BUSI1002、BUSI1003及CSIS1117有中期測驗,當我看見CSIS1117我拿得滿分時真的很興奮。
人際
由於我不想在第一年發生太大的改變,故我沒有申請舍堂或龍華街宿舍。我雖然有打算上莊,但我的目標學會於第二學期才接莊,所以第一學期還未有上莊。大學有很多機會及活動。以下我會介紹較深刻的幾個:
首先是開學前的迎新營,有分巨O(學生會)、大O(經管學院)、中O(商學院)及細O(資訊系統學系)四個,但我只去了細O。由於我讀的學系人數較少,亦有自己的系會,故比較容易認識到同系的同學。
然後就是中學年代遺留下來,在意大利Sirimone及Montichiari舉行的IOI 2012(在此不詳述),在9月我請了一個星期假去出席。然後最重要的是11月底於越南河內舉行的ACM-ICPC亞洲地區賽。在我中學完結時,我曾經考慮過會否繼續轉戰ACM-ICPC,但自從我得悉我的師兄參加決賽後被Facebook高薪挖角後,便決定找人一起參加。我本打算找同系的師兄出賽,但因他們莊務繁重,故最後我找了之前在中學年代認識,讀工程的帆友參賽,隊名IT Genius。出賽前要先經過校內選拔,一開學隨即進行四場選拔,然後因為有隊內地研究生讓位,我們才得以出賽。我們最後獲得一等獎第三名,但可惜不敵同校另一隊,得了冠軍晉級世界賽的GMT。
學會方面,我初時報了橋牌會及行社,後來再報了天文會。不過可惜的是,我還未找到合適的運動會來報(港大沒有風帆會,中大及科大以前有;港大沒有定向會,浸大有)。
港大經管學院會寄很多實習及比賽的機會給同學,有興趣的話去報名,但是那些機會不是銀行就是會計,而這兩個行業我均是極度反感的,而我有興趣的資訊科技行業又不見學院有東西寄來。不過,CEDARS寄來的工作機會則較廣泛,當中不乏我有興趣的YMCA營地活動助理,但可惜的是工作期撞正我先前報的訓練班,不能去做。
我的人際關係只可算作一般,與同系高年級同學的關係較好,但與其它ACM隊的隊員則極度不和,從中學年代開始已經是這樣。我的課程男女比例大約為3:2,尚算平均,但可惜沒有像陳晞文(奧運風帆運動員,現就讀港大英文系)般的靚女。
衣
大學沒有限制衣着,但我經常會見到有同學着西裝上課,亦有同學會着營Tee。我都算普通,一直着開原有的衣服(因為家中衣服太多,故我升讀大學以來都沒有買新衣)。
食
我主要在港大本部校園上課,語文課會過未興建完成的百周年校園上課。我已知港大本部校園近東閘有一間大家樂及一間美心,近西閘則有一間大家樂,行到去百周年校園的盡頭則有一間素食及一間一粥麵。說起午餐就痛苦了。美心的食物質素極差,大家樂則經常售罄,經常去到時餐牌都是空的,如果是下午茶的話,甚至只剩下飲品,要趕及在17:30前撲往另一間餐廳(尤其是17:20完結的課後,只有10分鐘時間去叫東西)。有時真的索性明明近HW都走去百周年算了,那間一粥麵不分早午晚,全日都有同樣的東西,但那裏則略貴(要22至28元一個麵,本部的大家樂午市時間20元一個焗飯,下午茶事段17至20元一個餐,但經常售罄)。最終吃一餐動輒40至60大元。
已知石塘咀街市有熟食中心,從港大下去10分鐘以內就到,我下學期會考慮下去吃午餐,希望找到15元以下一碗麵的地方。我今個學期考試全部在何世光夫人體育館進行,其中兩天考完試後落了去士美非路街市吃午餐(搭23號小巴3分鐘就到,行落去則要七分鐘),其中一日我去了一檔叫了兩碗$13通粉再加$5西多士,$31收場,另一日更找到一間$28一餸,飯及湯任添的檔,是迄今我找到最抵食的一間。
住
我無申請舍堂或龍華街宿舍,故沒有東西可告訴大家。
行
交通算是最受爭議的一部分,途經港大的全日巴士路線計有經半山的3B、23、40、40M、103,往中環的慢車4、7、37A/37B、71、91,往中環的快車4X、30X、90B,過海車970、970X、973,上後門的13,以及旅遊路線H1。但是基本上港大同學普遍只會乘搭23、40、970、970X及973,對其它一無所知。
先說最恐怖的過海車,過海車用途有二:接駁西鐵線及接駁960。使用過海車轉960基本上可以確保在75分鐘內完成單程,如果薄扶林道交通暢順的話,最快可以55分鐘完成去程,回程的話,如果有幸上到970X的話,甚至連等960的時間,全程高速最快可以48分鐘回到家,但因970X太惡等,不知幾時才有一班,來了亦不知會否頂閘飛站。所以無論我見到970、970X及973有開前門都會照壓上車,有時東閘走都已經遭殃,再落的話繁忙時間10班車之中10班都飛水街。至於去程方面,無論是早上還是中午970都經常性脫班,而且有機會頂閘,但可隨時狗衝904、971(西閘)或905(東閘),一定上到。不過此方法一轉要49.1(以960轉970計),初期我一個星期有840元用,後來改為600元,這樣一星期4日已經要196.4,再加每日午餐(實際上是三餐午餐加一餐晚餐)已經用了400,所剩無幾。
如果用過海車來接駁西鐵線在轉輕鐵則要預留約90分鐘來完成單程,一轉要38.6,同樣要壓上970,更無904及905供選擇。此方法最快則可以63分鐘完成去程,59分鐘完成回程。這兩方法是我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至於先乘港鐵過海再轉島上線的各種方法,我則要預留約105分鐘來完成單程。這種方法能確保一定上到車(因為不涉及頂閘巴士),但繁忙時間亦要逼東涌線。如果採用電車做接駁,一轉只需28.8,但如果採用30X作接駁,一轉則要35.8。此類方法最快我做到79分鐘去程,66分鐘回程(兩次均是乘搭30X接駁東涌線)。
此外亦有其它另類方法,例如乘坐13號車直上後門,乘960過海等,只是間中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