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半山~耀東的路線故事
第七集上篇feat. 太古王都~太古城的路線故集第一集~梅菜肉片~110
各位,當大家見到今次《耀東的路線故事》的標題,一定會有點摸不著頭腦:為什麼筆者要以梅菜肉片為題?其實今次用這個題目,相信平日有留意耀東山兩條過海路線的讀者,一定會對這標題有一點眉目。誰是梅菜,誰是肉片,各位心裏自有答案。
而言,東區各條路線其實各有關連,如果要清清楚的把每一個地區的路線每次都娓娓道來,也許有些文章要重貼不少次。所以今集《耀東的路線故事》第七集上篇要一併與《太古王都》~太古城的路線故事第一集推出,希望諸位見諒。
110
85年的約定
110於1985年左右開辦,時值往來太古城及尖沙咀東的巴士路線,當時開辦這條路線是主要方便太古城一帶的居民來往尖沙咀東上班,由中巴及九巴聯營,兩巴派車均以珍寶為主,九巴及後改派M仔(都城嘉幕9.7米巴士)。
當年,地鐵港島綫已經通車,但尖沙咀東卻是遠離地鐵站,東區居民難以利用地鐵系統前往尖沙咀東,110便是在這陝少的空間應運而生。110當年的行車路線主要途經:英皇道、怡和街及漆咸道南。尖沙咀總站位置大概於203原麼地道總站附近,及後遷至現康達廣場位置的舊尖沙咀東總站。。
至93年左右,原尖沙咀東總站位置收地,興建康達廣場,110便於尖沙咀東的一帶成為「遊牧民族」,沒有很長期的總站位置,對筆者而言,110在93年遷往西灣河碼頭總站前,簡直是謎一樣......
而言,110本身的定線是有一定的優勢,因為它途經了三個主要的購物區:尖沙咀、銅鑼灣及太古城/康山,可惜至99年出走銅鑼灣之前也沒有太大的客流,讓110強大起來。
大暴走~不斷改總站/改道~93至99年
93年中,太古城延至西灣河
93年中,太古城中心重建及重新裝修,原於太古城中心一期的太古城巴士總站封閉,而太古城道的巴士站彎卻未能同時滿足4條巴士條(21、83、110及721[OT:死剩110])的需要,110需要延長至西灣河碼頭為終點站,及保留繞經太古城區的規定。而當時110的派車卻起了革命,中巴改派勝利二型、亞記寶及一或兩部飛鏢行走110(包括有溫拿香煙廣告的LV73、有Channel V廣告的LV110、LV99、LF267、268及DC15共7部車),九巴亦在差不多的時間開始改派空調巴士。
95年,尖沙咀東延至佐敦道碼頭
為回應日益頻繁的中港客流量,除前往紅磡車站外,東區居民需要一條巴士線來往中港碼頭。回應這項要求,中巴及九巴於95年延長110路線至佐敦道碼頭經廣東道及中港城。
這個同時途經尖東及尖西的定線,亦成為了日後多條九巴特快路線的公式:如215X、260X、269B及296D
還記得當年有區議員在耀東村的登山電梯附近懸撓有關110延線的資料,當時心裏覺得與耀東居民沒有甚麼大關係,卻想不到的新一次110延線的伏筆。
96年,西灣河延至筲箕灣
耀東及興東各期陸續入伙,當時耀東山連往南區的巴士線(99)也有,獨欠過海巴士線。當時,102、106等路線改動,會對原有乘客有太大影響,都不是服務耀東山的最佳選擇,當中只有利用110及116比較可取。可惜,如果將116延長至耀東,不但會與106過份重疊,亦會令車程過長,只有110成為唯一的選擇。
96年延線後,110的路線大致有一個較長的時間穩定下來,至99年12月前,110的行車路線大致如下:
由筲箕灣開:未命名路>南安里>筲箕灣道>新成街>耀興道>惠亨街>太古城道>太茂路>太古灣道>太榮路>太古城道>康山道>英皇道>高士威道>伊榮街>邊寧頓街>怡和街>軒尼詩道>堅拿道巴士專線>堅拿道西>堅拿道天橋>海底隧道>康莊道>漆咸道北>漆咸道南>梳士巴利道>九龍公園徑>廣東道>佐敦道碼頭巴士總站
由佐敦道開:廣東道>梳士巴利道>漆咸道南>漆咸道北>康莊道>海底隧道>堅拿道天橋>摩理臣山道>天樂里>軒尼詩道>怡和街>高士威道>英皇道>康山道>太古城道>太茂路>太古灣道>太榮路>太古城道>筲箕灣道>太康街>鯉景道>太安街>成安街>耀興道>南康街>筲箕灣道>愛秩序街>南安街>筲箕灣巴士總站
可是,110延線後,卻不是這麼多的耀東山居民使用,因為對於耀東山的居民而言,110要先經太古城,再經銅鑼灣才到達紅磡隧道口,加上110只能前往尖沙咀,不到旺角及九龍城等九龍區其他主要地點。所以不少耀東山居民依舊會徒步下山到筲箕灣道乘搭102及106,以至到柴灣道乘搭118(我係其中一個)。
加上110的班次,經常因路線過長(由西灣河延長至筲箕灣時行車時間不變,兩巴派車維持各7部)及途經紅隧及銅鑼灣容易擠塞而影響班次穩定,本身12分鐘一班的班次,常常可能會20分鐘才出現一班,不少沿線乘客也許會改搭其他路線。甚至有時因為過鐘,110會在返筲箕灣方向不經耀東山,經筲箕灣道直返回筲箕灣總站。
110的派車亦起了一些改變,九巴原本派7部AD行走110,但在延長至筲箕灣不久,九巴加入了兩部單層巴士行走,分別為AN7及12,成為九巴唯一一條過海隧道線中唯一有單層掛牌車的。兩部至今仍於110服務,在龍運908(即AN23)交還於九巴後,亦成為了110的長期後備車。
99年12月1日,改道不經銅鑼灣
由99年12月1日起,110線不經銅鑼灣(怡和街),往佐敦方向改經:英皇道>興發街>維園道>告士打道>杜老誌道天橋>鴻興道>海底隧道>原線。
往筲箕灣方向改經:海底隧道>維園道>歌頓道>電器道>渣華道>民康街>英皇道>原線往筲箕灣
同日,110削班,由12分鐘一班改為15分鐘一班,而星期一至六的頭尾班車分別由早上六時五十四分及晚上七時五十四分,改為早上六時及晚上八時。派車由原來每間公司各7架改為6部,而110同日亦正式全線空調巴士服務,成為新巴最後一條非空調巴士服務的過海巴士線。
110自不經銅鑼灣怡和街後,本身的客量雖然沒有明顯的上升或下降,卻反而成為分別102、106及118(東行)的支線,紓緩三線的客流壓力。加上班次上比以往的客易遷就,亦連接各個往來中港的運輸站,110成為了耀東山,而至東區居民回鄉探親的行李車。
在派車方面,110除了60系的德國巴士及3601未曾用過以外,基本上新巴所有空調巴士車款也曾於110服務過。而隨著單層巴士的退役及
2003年4月,110的最黑暗時期
2003年,香港受到非典型肺炎的疫情影響,市民生活大受影響,學校停課等安排令交通服務需求亦有所減少,新巴故在:23B、43X、46X、63、84、110等路線削減班次,110的班次由原本15分鐘一班,在新巴時段減至20至30分鐘一班,成為班次最疏落的正規隧巴線。在未有正式的乘客通告下,此舉令乘客大為不滿,至7月,新巴才無聲無色地恢復原有班次。
雖然有過不值一提的過去,也不曾有過光輝的年頭,110仍然每天準時開車,為沿線的乘客提供一個有預算的服務,只要你看準班次,110依然可以方便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