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特區政府 建議加強國民教育,總會招來謾罵與批評。今年施政報告提出「進一步加強國民教育內容,使這個課題成為獨立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社會上隨即出現反對論調。本來,香港社會言論自由,各人都有表達意見的自由和空間,但如果論點來來去去都離不開「洗腦論」和「狹隘論」,那麼,這只顯示出香港儘管已經回歸了13年,不少事物雖然都在開放、在進步,但在某些論者心目中,國民教育似乎依然停留了在歷史某一時空。
高唱「洗腦論」 無疑侮辱同儕專業水平
回歸以來,香港政府一直倚重非政府機構推動國民教育,自己則扮演撥款者的角色,好處是不同機構可以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形式靈活多樣。但不足之處是不夠規範化,各有各表述,不能保證每個學生均受到相同的教育。如今將國民教育列入正規課程,能夠補足過往的缺失。
國民教育走進課堂,同時也反映了教師對國民教育的看法。香港的教師都受過高等教育和專業訓練,如果論者擔心出現「洗腦」的情况,無疑是對本港教育工作者投以不信任的一票,認定教師將會不辨是非、盲目地向學生灌輸思想。更難令人信服的是,連一些教育界領袖也高唱「洗腦論」,這無疑是侮辱了同儕的專業水平。要知道,專業不是靠別人賜予的,必須靠業界自強,如果連業界也妄自菲薄,豈不悲哉?論者一方面期望教師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另一方面卻擔心教師黑白不分,這豈非精神分裂?
以「地球村」概念取代 不敢苟同
提出「狹隘論」的論者普遍將國民教育等同於民族主義,並批評國民教育已不合時宜,應該以「地球村」的概念取而代之。對於這一觀點,筆者不敢苟同。公民教育包括了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五大範疇,每個地方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例如內地普遍在公德意識方面比較薄弱,改革開放之後,便特別針對這方面來加強。至於香港,因為歷史原因,國民教育成為長期以來的缺口,回歸後加以補足,實屬應有之義。再者,內地的制度和生活模式,有別於香港人所熟悉的西方模式,讓學生加深對中國模式的了解,也是理所當然。特別是中國經濟在最近30年高速騰飛,令全世界刮目相看,中國經驗、中國模式成為了全球新興的研究焦點,此乃大勢之所趨。正當全世界都正視這股新崛起的動力,偏偏在本土卻被人醜化、低貶、視如不見,甚至加以隔離,豈非怪哉?
「地球村」是一個理想和美好的概念。現實中,全球一體化的步伐雖然急速,但說到底,國際社會仍以國家為本位,以國家去區分你我,人流如是,資金流動亦不例外。每個人進出國家都要持有隸屬於某一個國家的護照,抱歉世間上仍然未有「地球村護照」的發明。現實中,只有當遇上外星人的時候,我們才會說自己是地球人罷了!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推動國民教育乃天經地義之事,每個國家都在做,「洗腦」之說和「狹隘」之說,只不過反映出論者從心底裏抗拒推行國民教育而已,也大概只有香港這個地方,才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罷?
通過親身接觸 讓學生自己下結論
事實上,推動愛國並不等於否定中國有落後和不足之處,國家政府的工作報告也不迴避這些問題。正因為看到國家仍有落後與不足,才有施展抱負的空間。論者怪罪國民教育沒有高唱國家的黑暗面,其實國家的負面信息媒體每日都會有,自不需我們代勞。關鍵是所有結論都應該在相對充分的正面和反面理由支持下才能作出。
因此,在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中,全部正面或全部負面的信息無助於學生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最重要是通過親身接觸,通過資訊與數據的蒐集,讓學生自己作出結論。如果發現國家現况未如理想,那麼,立志推動國家發展,才是國民教育的成果。
在過去一段很長的日子裏,在課室推動國民教育是一種禁忌,如今回歸了13年,這禁忌仍要保留嗎?
作者是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
張銳輝﹕如果以「趙連海被重判」作為國民教育教材 ——回應黃均瑜校長
看到趙連海被重囚,從心底裏抽搐的痛,相信這也是不少香港人——尤其是有年幼子女的香港人的感受:為什麼一個毒奶事件受害者的父親,為了自己孩子、為了其他同病相憐者爭取應有的權利,卻換來了2年半牢獄!
如果事情不是發生在我們的國家,我們大可恥笑一聲,慨嘆一下生活在如斯國度的人民是如何地不幸,或也會慶幸身處的香港還算是個開明法治社會,然後又重回正常生活。今天我們的痛,正因為感同身受,正因為我們既痛且羞於自己的國家,竟會如此野蠻粗暴地對待敢於捍衛公義的國民!
如果不視自己為中國國民,沒有這份深刻的切膚之痛。
如何與學生談趙連海事件
於是,即時想到如何與學生談趙連海事件,作為探究中國公民權利或是法律制度的議題,作為分享對中國未來發展感受與期盼的素材。
於是,也同時記起了早前拜讀黃均瑜校長討論國民教育的文章,當中指反對施政報告提出「國民教育」的論者,視在課室推行「國民教育」為禁忌。但從香港人對趙連海判囚的反應可見,黃校長誤讀了批評者的想法。
對於建立下一代的國家社會觀念,將這些工作納入正規課程,相信沒有一個教師會反對,這也不是社會現時就「國民教育」的爭議焦點。就以趙連海事件為例,會否成為政府將會推行的「國民教育」教材呢?黃校長文中提到:「如果發現國家現况未如理想,那麼,立志推動國家發展,才是國民教育的成果。」這觀點肯定是廣受認同的;然而使用哪些資料去讓學生「立志」呢?黃校長的觀點卻是「國家的負面信息媒體每日都有,自不需我們代勞」。
一位敢於堅持公義,追究問題企業及瀆職官員責任,並挺身組織其他苦主,透過聯絡、集會示威、司法訴訟等基本人權途徑去討公道,不正是一個「見國家未如理想,進而推動國家進步發展」的好例子嗎?如果因為這是一件「負面事件」,因而「不需我們代勞」,否定了其作為國民教育議題的選擇,是否才是侮辱了教師的專業?如果政府不表態、不鼓勵、甚至妨礙老師去使用這些議題作為國民教育的教材,是否更反映了教育當局在教育上的不專業?
一個正規課程必然對老師的教學內容、目標、價值建立有所規範,政府在過去幾年推行的所謂「國民教育」的例子,確是只有正面光明面,負面國情——尤其是政治法制方面的分析,確如黃校長所提的沒有為老師「代勞」了。這些表現,確實令老師完全有理由憂慮未來「國民教育」課程的包容性與開放性不足。
只談「國民」輕視「公民」是教育的倒退
我們作為老師也決不會「妄自菲薄」,擔心自己跑進課室裏「黑白不分」,只懂向學生傳授官方的「洗腦」課程。然而老師在沉重的教學壓力下,又還有多少空間去「負嵎頑抗」呢?偏狹單向的課程肯定會進一步窒礙老師的專業空間。
再以趙連海被囚事件為例,香港市民的心痛,正因為我們不少人同時擁抱了人權、法治等的普世價值,如果我們只談「國民」,輕視「公民」,實在是教育的倒退,因為國民教育只是公民教育的其中一個層次而已。
教育當局敢以趙連海事件為「國民教育」的教材,作為讓學生建立「推動國家進步發展的態度」的示範嗎?
當權者,你有這份氣魄嗎?
作者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
池卓龍﹕國民教育應走出課堂——反思母校黃均瑜校長的話
今年施政報告宣布加強國民教育,筆者翌日在報章中指出,國民教育應了解中國社會最真實的一面,絕非單單安排學生參加交流團到中國主要城市興盛一面。依賴學生到冠冕堂皇的內地社會參觀,絕非交流原意,反而只會令到學生對香港制度產生自卑感。我認為推動國民教育是應當理直氣壯做的事,但國民教育絕不應情緒化,反而是讓學生透徹了解家國國情,另一方面反思國民身分。事隔不久,母校校長黃均瑜隨即撰文指謾罵與批評國民教育者論點離不開「洗腦論」和「狹隘論」,文章提出擔心國民教育「洗腦」者是向教育工作者投不信任一票,「認定教師將會不辨是非、盲目地向學生灌輸思想」。
我從不反對公民教育,然而公民教育早已包括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在內,實情與國民教育無異,反之視野更廣。我們又何須再增加一科「德育與國民教育科」呢?
灌輸知識與獨立思考
作為黃校長的過氣學生,我深深感受到所謂的國民教育,就是單一灌輸家國觀念——「有國才有家」,未有帶領學生為國家的發展作反思批判。過去多年母校一直將國家的正面事件誇大,令到同學對國民身分增加認同,因身為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和鼓舞。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每學年剛開始不久就借用「九一八事變」來宣傳民族主義;待到學期完結之際,卻對「六四 事件」隻字不提。是其是、非其非,國民教育應該教導學生分清是非黑白,並非情緒化來觸動學生神經。只可惜黃校長的觀點卻是「國家的負面信息媒體每日都有,自不需我們代勞」,那麼套用同一邏輯,國家的正面消息也「自不需我們代勞」,不是嗎?用最簡單的邏輯來分辨是非,充分說明「期望教師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論者「擔心教師黑白不分」有一定理據支持。
走出課堂和身體力行
教育界高調反對增設「德育與國民教育科」,絕非侮辱同儕的專業水平。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讓學生吸收知識之餘,盡量在公開試中爭取好成績。無疑就是按評卷參考辦事,一方面提出學生需要增加批判思考,另一邊廂則扼殺學生思考空間;所謂的灌輸知識就是讓學生成為一式一樣的小綿羊,學校說什麼便什麼,無疑是公然向民主精神和自由主義宣戰。學校作為教育莘莘學子的福地,本應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教導學生明辨是非黑白,並非把教育工作者的個人政治取向傳授學生。
最近發生的劉曉波和趙連海事件絕對適合作為通識教育和國民教育科的教學題材,能夠切實反映中國國情真實一面。請不要否定他們為中國人權、不公義所站出來的勇氣及承擔。遇不平事,要發聲,遇弱勢社群,要伸援手,這不是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嗎?不是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我與身邊朋友討論事件時,他們都異口同聲表示學校通識課上沒有討論。老師在政治敏感議題上顯得諱言,不敢與學生正面面對中國的負面新聞,只得出兩個結論:一就是如我所料,校方在國民教育上淡化負面事件不作探討;二就是如黃校長的邏輯所指「國家的負面(或正面)信息媒體每日都有,自不需我們代勞」,乾脆不向學生談及劉曉波和趙連海事件,剔出課程之外。
無論是通識教育、公民教育還是國民教育,最佳的學習方法就是實踐,只有走出課堂、身體力行才能夠讓學生真正感受國情。交流團大多到國內著名景點,重點城市和基建,了解中國技術先進發達的同時,不妨同時了解一下國內的維權人士、或是戶籍制度問題。即使參觀工廠不一定單單了解技術,亦可以了解民工待遇和經歷。我相信當學生眼見維權人士相繼被捕時,更能學懂珍惜我們身處香港所擁有的自由。
黃校長文中最後寫到:「如果發現國家現况未如理想,那麼,立志推動國家發展,才是國民教育的成果。」那麼我們理應很高興黃校長教出我這樣出色的一個學生,能夠獨立思考、作出結論,證明國民教育早已碩果纍纍。
既然要支持增設一科定位不清的「德育與國民教育科」,倒不如把資源調配,早日落實「小班教學」吧。
作者是福建中學(小西灣)畢業生
三篇文章,大家點睇國民教育呢?
又或者應該問,大家心中的國民教育是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