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條巴士路線,以及每個轉乘優惠都有設計上的用途。例如:
機場巴士(A線)的用途是來往機場及市區;
過海巴士的用途是過海;
流水線的用途是給乘客在沿途上落;
公路線的用途是來往公路兩端。
首先以101線作例,當初40年前第一條海底隧道通車,開辦了101、102、103線過海。這些路線的收費相當高,要$1,即使是過海後的分段亦比本土路線高得多,要$0.5,比較當年半直通路線14,收$0.3。大家都知道長途路線的分段比本土路線高的原因是想減少上客,從而減少長途客的車程。當年的101線擔當起整個港島西(半山區除外)及九龍東的過海乘客。但是隨着城市發展,現在已經有三條過海隧道及三條過海鐵路,數十條巴士路線來往維港兩岸,而101線所行經的道路亦顯得相當緩慢,定線已被公認是不合時宜。但很可惜地,隨着九巴多次加價,101線的九龍分段竟比路線相近的14低,而101線的班次亦比14密得多,結果被九龍馬頭圍一帶的乘客當成流水線使用。另外,101線於港島的總站更遠至堅尼地城,西隧口以西!!!由堅尼地城開車,101線巴士要先同電車一起行至上環,然後塞入繁忙路段,再行經灣仔的內街,再塞上堅拿道天橋,到了隧道隨時已經一小時了。可幸的是,過了隧道後,101線巴士就行最直接的上路前往觀塘,不用半小時就到了。所以,101線在堅尼地城至西營盤一帶基本上是吉車遊街的。同樣情況亦見於104及113線。不過,904、905、970、971、973於繁忙時間是全線爆滿的,這已經證明了西區客喜歡西隧,而不喜歡紅隧。101線的過海客大多已分流至其它路線,現時只集中在紅隧口附近,但之所以不能縮短正正是因為一班流水客(不單是九龍,連港島都有不少乘客用101做流水)。
再看兩岸的66線。先舉新界的例子。66線連同68線早於屯門公路通車時已經開辦。當年屯門仍是鄉郊,主要靠青山公路50、52等鄉郊流水線出入,66線途經新建的公共屋邨大興邨及新發邨,行走新建的屯門公路前往市區荔枝角,正正是新市鎮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雖然地下鐵路通車後開辦了66M線接駁荃灣站,66線仍是主要的路線。但荃灣路通車後,有大批特快路線相繼開辦,當中66X及68X更是分別與66及68兩端總站相同!結果大興來往荃灣有了66M,來往九龍有了66X,獨市位就只限葵涌一帶。但所謂的獨市位其實並不是真的獨市,因為只要走過鄰邨已經有車費較低,路線直接的57M及58M可供選擇,回程更是相同上車站!從此66及66M就步向衰亡了。雖然如此,在西鐵通車前,66仍有一定的捧場客,因為當年66及66M於屯門的走線一樣,走了66M後乘客不想等車就會付九龍價乘66往荃灣,而66X全冷後,66更有明顯的車費優勢(當年66仍是全熱)。但是西鐵通車,59A、60、66遭重組,66卻遭致命一擊:繞經安友。從此,66及66X的車程已經是天與地的分別,與66M相比亦有相當大的差別,連所謂的“獨市位”亦遭受57M及58M兩邊夾攻,全冷後連車費優勢都失去了,用車亦由當年的三門車變成單層巴士。66M雖保住價錢優勢,但亦敵不過57M、58M兩邊夾攻,亦淪落到66的班次及單層巴士。雖然66及66M的用途是大興邨來往葵涌及荃灣,但此用途卻被服務鄰邨的57M及58M取代了。
港島區的66亦命運坎坷。66線開辦的原意是供馬坑邨居民於平日來往市區(當年的6及6X線並不經馬坑,而假日有64線服務),除馬坑外基本上與6重疊。但是新城資源整合後6X改經了馬坑,馬坑邨居民可直接乘搭6X行隧道出市區,66開線的原意基本上失去了,淪為6的執雞線(6號線繁時會頂閘),獨市位只剩下馬坑來往山上,而66車程比6短,但車費更高,乘客流失至6號線,於是66線相繼遭縮減服務時間,到現時只剩下繁時服務。
但是某些時候,巴士路線可能會因某些原因,而被使用作其它用途。經典例子有通勤用的機場巴士A12,原因是有特快獨市位。另外一個例子有973線,開辦的原意是供赤柱、淺水灣直接過海,當初更每日繞經海洋公園,打正旗號是遊客線。但是後來城巴發現此線有獨市位:赤柱來往西營盤,於是更改分段收費,吸引乘客使用此線來回,出現了973過海後比970更平的怪異現象,973亦變成流水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