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希望可以解釋番一啲奇怪的傳聞
例如輕鐵係墨爾本唔要而英國佬扔過來依啲無稽的言論
架車同墨爾本本身的電車關係特殊,好多系統都係同墨爾本當時的電車好似
但唔係人地墨爾本唔要而扔過來,當時人地係愁冇單,唔係愁太多單
COMENG,A History of Commonwealth Engineering 1985~1990,plus ABB,ADtranz,Bombardier Volume 5
COMENG(澳洲聯邦工程)由1985-1990年賣盤前所有歷史資料
整個屯門輕鐵計劃(西北鐵路)整個工程項目
包括由港府構思九龍倉有意競標->由KCRC接手到,經過一番波折,COMENG-禮頓正式簽約
計劃中途ANI想退出,KCRC<->COMENG之間的溝通問題,列車製造時發生問題,後來Dandenong車廠工潮,秘密製造完成之後,實地測試發現問題,如何修正
以至COMENG仍要倒貼接近二千萬(澳元 1988年換算)
序章:
溫故知新-輕鐵歷史起源:
九龍倉負責
1.1背景:
->70s-80s 輕鐵發展背景
眾所周知,70s當時嘅港府(人地全名係叫香港政府,唔係咩港英政府/依家嘅特衰政府)
有意係屯門發展一個新的集體運輸鐵路計劃。
1972年
九龍倉KWG 轄下的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現為法國威立雅運輸集團的全資公司 Veolia Transport(唔重覆,自己Google )
向港府提交建議書,建議於屯門及沙田各興建一個輕鐵系統
按照標準軌1435 cm設計並以環狀鐵路興建整個系統,以單層單向電車運作
後期港府繼續研究,顧問報告建議:位於屯門系統鐵路系統
會興建一個全長34km,以雙層單向設計電車運作嘅輕鐵系統
連接屯門新市鎮的主要發展區及元朗北部的新發展區
1978年8月
九龍倉表示有意興建和營運整個屯門輕鐵系統
而係第二年的上半葉(年初到)
九龍倉就開始同港府開始進行談判
而列車工業設計和類型就交由瑞士 Electrowatt Engineering Services 負責選擇
(瓦特電機工程服務有限公司)(1999年被收購現為芬蘭Pöyry Group )
當時港府的運輸司(唔係依家嘅運吉署 )傾向使用雙層電車
相反九龍倉就希望維持使用單層電車設計
兩者係單層定雙層兩者嘅爭拗一直持續好幾年
直至1982年 港府同九龍倉談判達式共識為止
同一時間 KWG 九龍倉亦正式向海外公開招標,邀請鐵路廠商參與,並審核場各鐵路供應商列車資料
->COMENG參與計劃
時間轉返去澳洲
當時COMENG 得悉九龍倉屯門電車,有意參與投標,於是1982年3月 Comeng Granville 派出John Dunn 來到香港係會見整項工程的五位人員
分別為:
Peter Bergman(澳洲貿易專員)
John Harris (香港電車公司-公共運輸部經理)
John Hamilton (禮頓亞洲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Norman Nolan (派安混凝土集團(香港)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Ronald Thomson (澳洲聯邦商業銀行高級經理CTB Australia)
John Hamilton 先生表達意向希望COMENG能夠參與即將興建嘅屯門至元朗電車/輕鐵系統(第一期)計劃
當時九龍倉為預期整個項目的管理同營運嘅公司
John Dunn獲悉有關資訊後,即時返回澳洲向COMENG Granville 總部管理層反映,強烈建議COMENG以至其他合作澳洲公司參與投標香港依項計劃
->準備工作:聯盟成立
1982年左右 禮頓亞洲 同COMENG 位於Dandenong(丹德龍)分公司正式簽署一份合同
合同表示兩者會成立一間合資企業,COMENG Australia and Leighton Contractor Asia Joint-Venture (CLJV)
合同由當時的COMENG Dandenong 總經理 Ellis Richardson 及禮頓建築澳洲CEO John Hamilton 簽署生效
簽署合同後其實只是起點
接著三年來,合資公司要同此香港項目的三個重要客戶:香港政府,澳洲政府及其公司管理層分別進行談判及搓商
Ellis Richardson 負責統籌,而John Hamilton 每日不眠不休負責構思整個計劃
John Hamilton 花左接近 50% 時間係香港做演講,調整計劃等等
當時Ellis Richardson係後期回憶訪問時形容當時禮頓和COMENG的合資企業係非常"可怕"的狀況
->1982年8月:
九龍倉正式公佈合資格投票的6間公司,亦將會進行預審
隱藏文字
本部份只供會員瀏覽
本部份只供會員瀏覽
Design Draft:
Comeng-Leighton 對香港輕鐵電車初步構思圖(1983年)
- :隱藏內容,按一下這裏顯示
單卡:
雙卡設計:
對於整個澳洲財團來講,香港的Project要同時間競賽.
1982年 Richardson 當時搵來Ian Colquhoun 負責協助整個計劃
Richardson要求Ian需要幾次前往香港向電車公司傾談有關計劃
但是事與願遺:
1983年1月,電車公司同政府無法就收益問題有共識,談判最終破裂KWG決定決定退出整個西北電車計劃
>KCR 負責整個計劃,公佈其系統的列車要求
正因為電車公司退出,港府當時曾有兩個方案
1.地鐵公司承建
2.當時剛剛公營化的九廣鐵路公司負責
但由於地鐵公司因興建港島線,債務上無法再負擔
於是港府決定搵來岩岩成立冇耐九廣鐵路公司 KCR 接手整個計劃
KCR 正式接手計劃後
於1985年1月重新對外全球招標列車
整個計劃總值約2憶澳元(1985年計算)(現今約5憶2千400萬澳元 2002年價格)的輕鐵第一期系統(另加優先可選第二期工程)興建合約
當時有五間財團入標競投
隱藏文字
本部份只供會員瀏覽
本部份只供會員瀏覽
KCR針對列車草圖的構思就搵來
Scott Wilson Kirkpatrick & Partners (史葛、惠柳新及高柏力顧問工程公司)
(系統工程顧問及運輸規劃)
- :隱藏內容,按一下這裏顯示
及瑞士 Electrowatt Engineer Services Ltd(瓦特電機工程服務有限公司)
- :隱藏內容,按一下這裏顯示
繪製整個工程及系統初步構思圖則,以供投標者參考
列車的工程圖則
列車技術要求資料:
- :隱藏內容,按一下這裏顯示
COMENG於是按照KCRC的投標要求的草圖重新繪製列車設計構想和列車模型
其車頭駕駛室為六角形擋風玻璃設計(依個係70-80年代當時來講係好新的設計)
車頭兩側有兩個擋風玻璃窗,顯示牌同車頭連成一線
車頭A柱類似龍門架支撐
對於COMENG來講,依張單其重視,由於澳洲國內的訂單開始減少,COMENG於澳洲企業生存的機會會變得好困難
所以一路非常積極去設計並構想
不過九鐵投票原求時特別指出,投標者必需提供以港元作為結算金額
對於 COMENG 來講 此為一大難題,因為如需使用港元必需得到澳洲聯邦政府許可並且需遊說內閣辯論同意才可生效,
當時 COMENG 的Ellis Richarson 一直於香港的澳洲貿易委員會辨事處過夜,
不斷等待澳洲聯邦政府和內閣政府同意相關安排,
只係澳洲聯盟政府取態一直採取拖延政策,並冇即時答應有關要求
直至澳洲政府眼見當時英國以至其他海外投標者經已可以提供並使用港元作為投標金額時
至截標前最後幾分鐘到,澳洲聯邦政府以至內閣才改變主意,允許 COMENG 可以使用港元進行投標
並且政府亦會以港元支援 COMENG 投資整個計劃
同意主要原因為當時澳洲貿易專員對於 COMENG 承諾並積極參與整個計劃非常欣賞
背後全力支援COMENG並暗中遊說聯邦政府,才令澳洲政府改變主意。
整個計劃正因為九鐵要求不允許項目的預算有任何升跌或變動
並且必須於三年內完成興建整個第一期輕鐵系統,(不能超額或延誤完成)
當時預料會否被九鐵選中關鍵,在於投標者其承建商的土木工程以及整項項目的管理能力。
1985年4月29日投標正式截止,但預料九鐵會向澳洲財團詢問以至澂清有關於列車上的設計以及商業細節。
甚至九鐵係面對於整個項目的查詢都唔作任何回應。
當時幸好COMENG Granvilles的Norm Colling參與依個投標,
(佢曾經係香港於GEC及English Electronic上工作,負責香港地鐵列車及九鐵列車,)
因此佢熟識九鐵內部的人員,Richardson詢問Colling關於以前佢係KCR的工作上的事宜
Colling回應指:我地唔會收到任何回應,因為跟本冇人會同我地傾。佢地不但唔會向我地發送任何規格修訂而且唔會詢問任何問題。"
幸好Colling認識KCR 總工程師 Joe Wade,於是致電俾佢詢問點解完全對於澳洲財團係閉門唔搵人討論
九鐵工程師回覆指:關於財團上冇任何野可以回應,但同意同澳洲財團會面,於是COMENG就派人去香港同Joe傾,
當時COMENG代表已經指出,我地係依個項目投放左好多錢,唔可以就咁就眼白白咁退出整個計劃。
Joe同意會並表示會公平咁對待澳洲財團並且俾澳洲財團詢問整個計劃事宜,
當時搵Joe已經係周末.而今次終於收到KCR準備的有一大堆問題並且必須係下星期三要有回覆/解答
COMENG代表於是緊急致電回總部及MTA的人員,最終所有問題都可以係下星期三前全部解答。
而當時Comeng派出Luke Marsden Smedley,Don Heumiller,MTA的史禮賢及Sid Bramich,參與去說服KCR委任的顧問
瑞士 Electrowatt Switzerland,德國DEConsult,我地可以做好依個項目
依兩間公司為KCR委任去評審有關的標書
兩間公司不停向COMENG發炮相關問題,COMENG就即時離開並準備好回答有關問題
依種情況係一直持續好幾個月,對於COMENG來講係好困擾,因為每次都要係早上就番番去回答有關問題
當時兩間公司問左扔出一大堆問題,
因為佢地想要一架設計同佢地一樣的電車,並且任何COMENG已有同電車設計相關的經驗,COMENG不得不去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