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0 on 2016年7月4日 23:13:58: 前言 :
各巴士公司於各過海路線派車參差不齊 (例如 905 : 九巴 15 / 新巴 12 , 但實際班次差距不合比例 )
而各巴士公司間之開車時間嚴重影響其穩定性 , 某部分路線(例如 106)需多次空載返回對面海
浪費巴士資源 , 浪費市民候車時間 , 降低效率
建議類似澳門/新加坡新巴士營運模式, 收回海底隧道各聯營線並重新招標(但維持自負盈虧)
並改動現有路線 / 改組現有服務 , 提升各巴士路線競爭力
各標段路線分現平均, 各組間需包含設不同盈虧路線
可行性研究 :
1. 將路線分為 5-7 個標段 , 向標段以一間巴士公司獨立營辦
2. 按標書要求提供適合車輛數目及班次
3. 收費可重新調整並加入新轉乘優惠
4. 各巴士公司可維持其獨營路線
例如: (純粹 brainstorm , 大家可自由討論)
1.
101 + 101X
106 + 106P + 106A
107 + 107P
112
619 + N619
641
N121 + N122
2.
102+102P全日化
110
117 全日化
118+118P + N118
3.
171+171A+171P+N171
671 (176)
678
948 + 948P + 948X
985
4.
109
116 + 302(602) + 302A(602A)
113 (913 , 經西隧)
601 + 601P
606 + 606A + 606X
5.
104+301(104P)
111+111P
115+115P
904
905
6.
690+690P
307 (972,經西隧) + 307A(972A) + 307B(972B) + 307C (972C) + 975 (繁時線, 大尾篤開)
680 + 680A + 680X + 980X
7.
103+103P
170 (縮短至北角)+ N170 (縮短至北角)
182 + 182X + 982X + N182
681 + 681P + 981P
歡迎討論
其實如果要提升服務質素,就應該由政府保底(即類似新加坡模式)
如果唔係紅隧口102、104、106排上火車站,但118(P)、171不斷有車、開加班車既情況唔會有太大改善
同埋其實可以做個類似城隧既重組
每條隧道去每區只留一條線(但多人坐個D,例如307、681就留啦),透過提速去減少空載路段、減少脫班及加快回車
而透過不同免費/補差價轉乘(跟屯公咁玩),去服務一D比較少人使用既路線
AVD1 on 2016年7月7日 19:25:18:BUSMAN GmbH on 2016年7月6日 17:18:12: 老問題,170縮至北角?
自170南行去掉銅鑼灣內街後客量不跌反升,縮短並不合理。
其實倒轉咁諗,究竟 170 南區係唔係真係咁多客,
如果只係一個銅鑼灣多,咁其實將條線改行銅鑼灣之後再去東區,會唔會比去南區化算?
如果又真係去東區客比南區客多,其實真係可以考慮下將條 170 摺左佢之後再開返條新線由沙田去東區,經銅鑼灣 - 我個人就認為可以考慮將條線改行西隧,直出之後第一站就去到灣仔先停,之後再去銅鑼灣加東區。中區留返比其他線甚至起西隧做轉乘了事。
當然呢個只係我初步建議而已。如果呢個方向真係可行,仲要諗埋南區個邊 o既補償方案 ……
其實開新線由東區去沙田,經西隧係想得過
因為一直以來,東區都冇直車去到沙田市中心
往往都係要靠紅隧口轉火車或682<-BBI->798或680/682<->第一城<->小巴/83K/的士等等,一係就全鐵路
而紅隧口轉費時失事(銅鑼灣+隧道塞車),鐵路又耐,
680/682去到大老山/第一城之後又要等到天昏地老先有車
小弟成日係大老山咁轉,好彩既可以後面就有車,正常情況就等大約10分鐘,唔好彩等超過半個鐘冇車都試過 [del] 仲要係冬天,十幾度,凍到飛起 [/del]
開新線都應該能吸引到一班通勤客搭
行西隧都ok,始終而家西隧口返港島最遠只到天后站(唔計A車)
新線可以提供一個新選擇
但係又唔知會唔會發生由永興街入,轉返入電車路後漫遊到小西灣既悲劇......仲衰過A12